标题: 预亏千亿,被嘲是废桥,中国为什么要建港珠澳大桥 |
 用户笔名:大地之友   发布于 2022-06-15  已读: 3130  ( 本贴子由网友发布,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
|
|
       
 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建成已四年,但为什么这座花费千亿的奇迹工程完工后一直很低调,甚至被美国嘲笑为废桥?
 
  从2018完工至今,港珠澳大桥上来往的车辆依然寥寥可数。
 
  数据显示来往旅客人数约2000多万人次,收费站总车流仅仅只有153.72车次,日均4312车次,低于虎门大桥每小时的车流量(约5000车次)。
 
  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澳门以及珠海三地,全长55公里,是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
 
  整个工程造价高达1100亿元,修建所用钢铁几乎接近60座埃菲尔铁塔,从2009年开工直到2018年才正式建成。
    
 按照预计,从大桥通行香港到澳门只需要四十五分钟,香港到珠海只需一小时左右,无需等待,不受天气制约,远比轮船方便的多。
 
  那为什么大桥的车流量会如此“惨淡”?
 
  司机在大桥上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驾驶规则。
 
  众所周知,香港和澳门使用的是右舵车,车辆要求靠左行驶,而内地正好相反,这给通行大桥的车辆带来了极大不便,很多人不得不在关卡处换乘大巴,才能继续过桥。
 
  即便如此,能够上桥的车辆也要经过各种“考验”。
 
  要想上桥,必须要有公司“背书”,并且公司三年以内纳税额要超过100万人民币,纳税证明提交给相关部门经过层层审核后还需等待十个工作日才能预约检车。
 
  如此这般,领到牌照后,也还不能即刻出发,车辆需要缴纳香港和内陆的法定汽车保险后才能顺利上路。
 
  带着牌照和保险上了桥,还有“三地三检”关卡,即香港、澳门、珠海三个地方的入桥口各自设有检查站。
 
  原本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快捷选择大桥通行的驾驶人,看到这重重考验估计多半要打退堂鼓。
    
 作为粤港澳三地发展的纽带,港珠澳大桥被寄予厚望,各方都盼望大桥的畅通无阻能够使三地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密切。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崛起被高层多次提及,如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发展为世界级别的经济贸易区,有望为中国带来高达1.6万亿元的营收。
 
  毫无疑问,港珠澳大桥本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受制于水运条件,进出口货物通过香港码头往来内地常常会超过3小时,大桥能使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跨境电商为例,通行大桥的时间成本能节约77.8%。
 
  预计大桥能够为香港带来约200亿港元的经济收益,并促使香港GDP增加1.3%至1.6%,以旅游、博彩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澳门也会大大受益。
 
  但如今这样的通行流量,显然无法实现预期收益。不仅如此,按照目前的通行量,珠港澳大桥正常运行120年也才能收回20亿。
 
  120年已经是大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却依然未能够到投入成本的零头。
 
  融合才是三地发展的大趋势,最大程度释放港珠澳大桥的使用流量,才是人心所望、大势所趋。
 
  目前大桥也开通了巴士、停车场等各种服务,或许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新景象就在不远的未来。
 
    
 花费千亿打造港珠澳大桥的意义究竟何在?期待有一天,这一大工程最终能为三地居民提供真正的生活、工作便利,促进地区间的融合交流。
|
|
|
[返回